目前分類:未來趨勢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兼職」和「不專業」一定劃上等號嗎?未必盡然!專職與兼職的差別其實只在於時間的分配多寡,以及階段性的投入程度不同罷了。而不管是專職,或是兼職,只要心態正確,設定合理的目標並付出努力,相信都能在直銷領域裡創造一番成就。      
本文除對專兼職的優缺點及經營方式有深入探討外,更藉由個案實例的介紹,希望協助直銷新人在進行事業評估時做出最有利的選擇!

直銷的特性和機會
直銷事業的難得之處,在於通路事業的「經營權利」取得資格,並非來自大量資金、專業技術、有價物的抵押、學歷、經驗的考核等等條件,而是直銷企業試圖直接和「消費者」建立長期的「合夥關係」。
透過消費者體驗產品、認同事業的過程,進而發展出一個「口碑相傳」的「消費網絡」,而其中參與「分享和服務」的人,自然就形成了一個「經營網絡」,可以享有銷售、服務利潤,以及所謂「行銷通路利潤」的合理分配權利。
所以,直銷事業當然可以說是一個「幫助最沒有條件的人成功的機會」,同時也是「提供消費者參與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的機會」。
從直銷專、兼職的現況,我們分析了直銷的特性、不同的經營動機與現象:
直銷可貴的「自由精神」
1.加入自由:沒有條件限制,如:背景限制、學經歷限制,及美醜、身材、環境、資金、專業技能等限制;相對一般傳統事業和工作機會,直銷提供了「立足點的平等」。
2.過程自由:要做到什麼程度、要怎麼做、花多少時間、多久達到目標?要專職、兼職、先兼職後專職?完全取決於個人的自由意志,悉聽尊便。
3.結果自由:能創造多大的經濟價值、健康價值、心理價值(如成就感、尊榮、自我實現等)、社會價值(如友誼、人際的互動等),也完全由個人的選擇和努力決定。
當然,直銷絕非不勞而獲,自由的前提,就是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自律精神」!直銷崇尚「棄惡揚善」、和「積極努力」的人生價值,缺少這些基礎,很容易喪失所有的自由。
提供多元的機會選擇
1.創業機會:直銷對一個具有事業經營眼光的人來說,當然是一個發展行銷通路的「事業」、或「生意」;對一個國際型的組織而言,更是標榜「跨國型連鎖通路」,相當具有吸引力。
當然,一個成功的直銷領導人和團隊,運用企業化的方式經營,結果便吸引創業的夢想家來此築夢、追夢、圓夢;也有些人渴望在原有的工作之外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舞台,讓自己的付出與所得,擁有相對程度的正相關,因此選擇直銷創業。此種對象屬於專職者比例較高,或者最具有「專職」的動機和準備。
2.人生備胎:在現代人的生涯規劃中,許多人會去思考「危機意識」,諸如:「如果我失去了目前的工作,或不得已必須離開現有職場,該如何因應?」或是,「有一天當我退休之後,該如何擁有謀生能力?或一份持續自由的工作機會?」
直銷在此關鍵時刻,展現了它「長期經營投資」的價值,因此有些人選擇「兼職」的方式,未雨綢繆,預作轉行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可立即轉為「專職」直銷商。
3.第二專長:在經濟型態快速變遷的過程中,許多人深切意識到,原有的工作專長已不符合市場需求,或失去競爭力,基於「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考量,必須找到一個符合未來趨勢、長期利多、門檻條件適合自己的「未來專業」,作為人生規劃的轉接點,而從事直銷。
有些人原本所擁有的專長和特殊技術,與直銷事業的產品或通路型態,具有某種程度的相容性或輔助性,特別容易產生相輔相成的作用,例如:我開了一家店,在原有經營的產品之外,我會向目標顧客推薦符合我原有專業的相關直銷產品和事業機會,而產生先「兼職」、「換跑道」會更好、再「專職」的心理期待。
有的人乾脆採「雙重經營」的做法,以傳統加直銷「個人複合式」的經營型態為運作目標,創造雙重收入來源。
4.增加收入:在原本的生活與工作型態之外,利用「兼職」的方式賺一些零用錢,貼補家用等等。例如專職的家庭主婦,或沒有專職意願及條件的族群,此種類型的經營者對收入的要求和期待,相較「事業型」而言來得低,而且,沒有事業導向的預期心理,自然對「產品滿意度」較注重,也就是說,這是典型的「產品分享型」對象。
5.越用越便宜、免錢、賺錢:一個長期的愛用者,在大多數公司的制度中,是可以透過個人消費的累積而獲得優惠價格的;或是在生活當中不預期的隨機分享,而產生「轉介效應」,讓自己擁有實質的優惠或獎金回饋。這種狀況不但讓產品價格打折,甚至在「無心插柳」的情形下,讓收入≧個人購買支出,而成為一個快樂的、有收入的直銷產品持續愛用者。
成功可以累積
1.累積時間和機會: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從事直銷都有專職的條件,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專職的主觀意願。所謂「海納百川」,直銷事業之所以成其大,來自於時間和空間的累積,加上組織內不同對象、不同類型的成員結合,當「因緣聚足」,自然「瓜熟蒂落」。而不管先專職或先兼職,除了比誰快,更要比誰有耐力,做得久才會是贏家。
2.累積人脈:大部分人在從事直銷事業之前,都沒有意識到人脈經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會有「人脈用時方恨少」之憾。不過不要緊,隨時開始都來得及,世上任何事物都必須獲得別人的支持與肯定才會成功,直銷事業讓我們重新檢視人脈、拓展人脈、經營人脈、累積人脈,創造成功的雙贏關係。
3.累積學習和經驗:很多直銷成功者在進入直銷之前,根本沒有業務行銷的相關經驗,然而,透過有計劃的學習和自我改變的過程,成功是可以累積和複製的。所以,當身邊的人和你自己,不斷感受到你的觀念、心態、知識、操作技巧、口語表達、外在形象等,不斷透過學習和經驗累積而有了顯著的進步,恭喜你!你又往成功邁進了一大步。如果沒有累積學習和經驗,那就是在原地踏步,這樣的學習成效,會導致美麗的願景缺乏實務的支持,而變成過眼雲煙。
4.累積財富:直銷「累積效應」的迷人之處,是在當你領到獎金,你突然發現這筆收入,不只來自於現在的努力,而它是:
●現在的努力+過去曾經的努力,現在開花結果=累積時間的收入
●自己的努力+曾經引薦和輔導的夥伴們的團隊成果=累積人力資源的收入

在此當下,終於感受到所謂「倍增效應」的成就和喜悅。

(更多精采內容詳閱本期直銷人雜誌…)

emily6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消費理財 新觀念

你有開車嗎?車子沒有定期保養,就不能提早發現哪裡就快要發生問題,機油、零件是否已經到使用極限,哪天開在高速公路上,突然熄火或冒煙,那可不是開玩笑的..對吧?。既然你有車子需要定期保養的觀念,那麼你覺得:人的構造與車子的構造,哪個比較複雜呢?
我們經常在高速公路上,看到路肩有車子拋錨停在那邊,車子呼嘯從身邊開過,即使擺了警告標示,也是非常危險的事,更別提開在高速公路,忽然爆胎的慘況了。如果把「保養廠」換成「急診室」,那車子就跟人一樣。不也是有一些人總是認為「身體」是一部出廠之後「永久保固」、「永遠免定期保養」的車子嗎?

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不正常、從未注意身體發生的健康問題、沒有運動的習慣、生病就是打針吃藥,加上工作壓力大....。有一天身體像一部在高速公路上狂飆的汽車,突然熄火、冒煙、又爆胎....。結果可能不是叫拖吊車、花錢更換零件、輪胎或機油那麼簡單了。你覺得呢?

衛生署每年都會公佈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的統計,其中癌症已連續二十年是十大死因的第一名,台灣每年癌症死亡的人數都超過三萬多人。想像一下:如果有一架載滿500人的波音747客機墜毀,新聞媒體一定馬上瘋狂搶播獨家報導。但是全世界每四秒鐘,就有一人死於癌症,有多少人會有警覺去關心自己的健康?

我們居住的環境中,有很多隱藏的危機。比如農藥、肉品含毒、水質惡化、輻射的傷害、空氣污染、食品添加劑、抗生素濫用、紫外線、生活壓力、不當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抽煙喝酒吸毒),導致細胞遭受游離基(自由基)的破壞。只要人有呼吸,身體就不斷產生游離基(我們吸入的氧氣,有4%會轉化為游離基)。

像鐵釘放在空氣中會生鏽、切開的蘋果會變黃褐色一樣,我們的身體每天也在「氧化」當中(老化)。根據研究:人過了三十歲,便開始快速步向老化之路,器官功能會以每年7 % 的速度衰退。40歲時主要器官功能只達 80 % ,50歲剩下 70 % ,到70歲只剩下30 % 了。答對了,你很有觀念。

人是由一個肉眼看不到的「細胞」構成的。每個細胞平均會分裂40到60次,然後死亡、再生又分裂,累積了60兆個細胞,就是我們的身體。環境中充滿各種危害細胞的因素(前面提到),以游離基的型態破壞細胞,根據醫學研究細胞每天會遭受游離基七萬多次的攻擊,如果受損的細胞太多,修補的機能來不及,器官和組織就會失去功能,甚至產生病變(如癌症)。

舉例:一個0.5公分大的癌症腫瘤,相當於20億個細胞構成,是過去五年來細胞發生氧化、病變累積的結果,可怕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癌細胞的「宿主」(人體)幾乎不會有任何感覺,一旦爆發症狀,往往已經回天乏術(癌症末期)了。

所以,每天細胞都需要足夠的「材料」,即營養來修護,維持生存與功能。細胞的基因能自助自發處理95%以上的生理病變。但是前提是你的細胞必須健康,每天都能攝取完整( 醫學證實每個細胞每天需要補充39種主要營養素)均衡的營養素,才能完全執行基因的指令,維持最佳的免疫力。以「飲食金字塔」說明,舉例一般飲食中,要攝取到細胞需要的均衡營養素是不可能的,更別說還要抵抗污染、游離基(自由基)造成的細胞傷害。

當你已經認同健康與環保的重要,也願意開始補充營養保健品,並且願意將家中有毒的清潔用品,換個品牌,選擇環保無毒的產品,你還是得消費(購買)對吧?接下來,有一個觀念,對你的消費結果與回饋很重要,就是「消費理財」的觀念,簡單說就是透過由消費者結合在一起的團體,把原本在傳統通路的消費(環保清潔品、美容保養、營養保健食品、減肥瘦身產品....等),轉換一個更優質的品牌,再透過集體購買,讓廠商將原必須給大、中、小盤的利潤,回饋給忠誠的消費者,除了享有比量販通路更低的折扣之外,每星期更能獲得量販店無法提供的「現金回饋」,既消費又能理財,掌握原本就屬於消費者的通路。

你過去曾想過「買東西更便宜,還有現金可拿嗎?你是否在市場通路中,只能扮演消費者的角色?現在,透過消費理財的觀念,除了可獲得更好品質的產品,而且只要消費,每週就有現金回饋,這不是比斤斤計較更實際嗎?

台灣的貧富差距已經高達61倍。加上近年來的卡奴效應,在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社會,卻有20%的家庭收入倒退7年。很難想像,在國民所得超過一萬美元以上的台灣,竟然有7萬多個小朋友繳不起學費而無法上學。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有工作能力,卻沒有工作機會。「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我們身邊的朋友,包括自己,稍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刷到社會底層,變成下一個新窮人..。

如果你願意,首先必須對獲取財富的觀念作一些改變,你將絕對有機會獲得非工資的收入哦!首先,請讓我問你三個問題:

1.你關心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嗎?

2.如果有機會掌握國際性的生化科技市場通路,你有興趣瞭解嗎?

3.你可以每週撥出5-10小時,與我們合作來獲取持續的非工資收入嗎?

如果答案也都是YES!!你將掌握原本只屬於財團的通路市場,當然也等於改變你的財務槓桿。想想看:過去你在消費通路中,是否一直只能扮演消費者的角色?現在,你有一個機會,不但能架構屬於自己的全球連線市場通路,更能讓原本的消費產生持續不斷的現金回饋。不需投入龐大資金、不需煩惱沒有人脈、不需擔心金流、物流、宅配的問題、更不需承擔經營風險。你所必須作的,只是去作原來就有的......消費。

emily6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願意在今天做些什麼,好讓明天可以成功?」

從史丹佛的棉花糖實驗開始

n 阿瑟開車穩穩地穿行在城裡的車流中,一邊把他快完成的「紐約時報」拼字遊戲塞到椅背後面。同時,阿瑟的老闆,喬納森.沛辛這位出版業鉅子往後靠進柔軟的皮椅裡,開始了他的故事:

n「我4歲時參加過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後來變得很有名。這個實驗是探討小孩子能不能延遲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對他以後所產生的影響。

n「這個實驗大概是這樣的:跟我一樣大的小孩被帶到一間房間,一次一個人。然後有一個大人進來,在我面前放了1塊棉花糖,她說她得離開15分鐘,如果她不在的這段時間裡,我沒有把棉花糖吃掉,等她回來之後,她會再給我另外1塊棉花糖當作獎賞。」

n12的交易。付出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回報。嗯,就算是4歲的小孩都會覺得很划算。」阿瑟喃喃自語地說。

n「當然啦。可是,15分鐘對一個4歲的小孩來說,是很漫長的。再說,身邊也沒人會提醒你不可以吃。所以,那塊棉花糖的魅力突然間變得很難抗拒。」

n「那你到底有沒有吃掉棉花糖呢?」

n「沒有。但至少有10次以上我差一點就要吃了,我甚至去舔了它一口。讓我看著糖卻不能吃,實在是很痛苦。於是我唱歌、跳舞——所有我想到可以轉移注意力的事我都做——

n「然後,感覺像是過了幾個小時那麼久,那位 和善的 女士終於回來了。」

n「那她有沒有給你另外1塊棉花糖?」

n「當然有。2塊棉花糖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

n「不過,這個實驗的重點到底是什麼?他們有告訴你嗎?」

n「這批研究人員回收了將近100份棉花糖家庭的問卷,研究結果相當驚人。

n 結果是,比起那些大人一離開,就把棉花糖吃掉的小孩,沒有吃掉棉花糖的、甚至是掙扎了很久才吃的小孩,在學校裡都表現得比較好。

n他們比較懂得與其他人相處,也比較會處理壓力。這些不吃棉花糖的小孩,最後都比吃棉花糖的小孩要來得成功很多。」沛辛解釋說。

n「嗯,這的確很像你的寫照。」阿瑟說:「可是我還是不懂。為什麼4歲不吃棉花糖這件事,可以讓你在40歲時變成一個身價數10億的網路出版商呢?」

n「這當然沒有直接關係。只不過,要預測一個人未來成不成功,能不能延遲享樂是很重要的指標。

n「為什麼?」

n「今天早上你不是告訴我,珮蘭莎答應要留一盤美味的西班牙海鮮飯給你嗎?」

n「是呀,她跟我說這次的海鮮飯是最頂級的。」

「那,你在就要吃到全世界最頂級的海鮮飯前的30分鐘做了什麼?」

「吃了一個麥香堡——吃了棉花糖!我懂了。因為我不能等,所以我為了一個什麼時候

都吃得到的東西,壞了自己的食慾。

n「沒錯。你選擇了即時的享受,而不是為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忍耐。」

n「天啊,沛 辛 先生,你說的一點都沒錯。但我還是不太懂,吃不吃棉花糖,真的跟你坐在那裡放鬆享受,而我坐在這裡開車有關係嗎?

n「沒錯,阿瑟,絕對有關係。我們到家了,現在我要去享受一頓美味的午餐,你呢,有什麼打算?」

n「在我吃得下任何東西之前,都不要讓珮蘭莎找到我。」

n 阿瑟將沛辛先生載到門口,幫他開了車門跟大門。這是個多年來付他薪水,而且在他願意聽的時候,還教他些有價值的道理的老闆。

n 此刻他還不知道為什麼,但是他猜想這個有關棉花糖的事,會是老闆教給他最重要的一課。阿瑟離開了老闆的家,開車到附近的雜貨店,買了一包棉花糖。

成功的人不會急著吃棉花糖

n「沛 辛 先生,早!你答應要跟我解釋那個棉花糖的故事,我滿腦子都在想這件事。」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阿瑟你是想知道怎麼應用棉花糖理論,還有不吃棉花糖的人為什
麼比吃棉花糖的人成功,對嗎?

n「對啊,我想知道這跟你的成功有什麼關係,呃,還有,跟我自己差強人意的成就有什麼關係?」

n「嗯,『差強人意的成就』,真會遣詞用字。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你這麼會玩拼字遊戲了。」

n「謝謝你,沛 辛 先生。我對文字是還滿有一套的,只是平常沒什麼機會表現。」

n「阿瑟,你可以改變現況,我會告訴你怎麼做。不過,現在讓我們先回到你之前那些吃棉花糖的日子吧。先從高中開始好了,你那時候開什麼車?」
「哦,沛 辛 先生,我那時候開的可是最屌的車!一台棗紅色的雪佛萊Corvette敞篷車,絕
對是一台炫到爆的好傢伙。我還載過回鄉探親的選美皇后一起兜風咧!」

「這就是你買那台車的原因嗎?」

n「為了把妹?當然啦!而且很有用耶,我的電話簿從A排到Z都是滿的。」

n「我相信。阿瑟,你怎麼買得起那台車?是人家送你的嗎?」

n「不是啊,我用我16歲生日時拿到的錢來付頭款,然後去打工來付每個月的貸款和保險,不過我還得打第2份工來負擔跟所有女生約會的費用。如果車子需要維修,那我就真的慘了,大部分時候我都處於破產狀態中。」

n你那台炫到爆的雪佛萊是塊很大的棉花糖吧?

n「啊……這就是眼前的甜頭,對吧?我要馬上就擁有炫車和辣妹,這些卻不長久。到了今天,我開的是你的車,沒有哪個美女會對一個司機感興趣。可是,沛 辛 先生,每個人在高中的時候不是都想要最炫的車、最辣的妞嗎?」

n「我當然也是啊,阿瑟。我高中的時候最羨慕像你這樣的人了。但是我選擇把錢存起來念大學,因為我相信,只要好好讀書,我就能得到人生中所有想要的東西。我那時候不吃棉花糖,換來的是現在的一切。

n「換個例子好了,如果我今天1次給你100萬,或是每天給你1塊錢累積金額的倍數,連續給30天,你要選哪個?」

n「沛 辛 先生,我不是笨蛋,當然會選100萬啦。」

n「你看你又來了,阿瑟。你又吃棉花糖了。你老是只圖眼前小利,而不會將眼光放遠。

你應該選1塊錢,因為這樣的話,30天之後你會拿到超過5億!不過很可惜,才100萬就讓你把持不住了。」

1塊錢的累積金額倍數表

      第1        1                           第16         32,768

      2        2                           17         65,536

      第3        4                           第18        131,072

      第4        8                           19        262,144

      第5       16                          第20        524,288

      第6       32                          21       1,048,576

      第7       64                          第22       2,097,152

      第8      128                         第23       4,194,304

      第9      256                         第24       8,388,608

      第10    512                         第25      16,777,216

      第11   1024                        第26      33,554,432

      第12   2048                        第27      67,108,864

      第13   4096                        28     134,217,728

      第14   8192                        29     268,435,456

      第15  16384                       第30     536,870,912

n「沒錯,阿瑟,我是說真的。這就是不馬上吃掉棉花糖所產生的驚人力量。1個月51100萬好太多了。」

n「真的,我想你說動我了,沛 辛 先生。可是,我光知道理論又能怎樣?要怎麼做才能扭轉我的生活?你又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快到公司了,阿瑟,所以我只能先給你4個『棉花糖守則』。」

四個棉花糖守則

1. 要預測一個人未來成不成功,能不能延遲享樂是很重要的指標。

2. 成功的人說話算話。

3. 不要一開始就把棉花糖吃掉。等待對的時機,這樣可以吃到更多棉花糖。

4. 凡事要從長遠來想,1塊錢的倍數累積30天,會超過5億。

八個棉花糖守則

5.要從別人身上得到你想要的,一定要讓別人想幫助你,並且信任你。

   要讓別人按照你的話去做,最好的辦法就是説服他們。

6.成功的人願意去做不成功的人不願意做的事。

   成功看的不是你的過去或現在。當你願意開始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時,就是成功的開始。

7.目標+熱情+行動+毅力=平靜

8.今天你所做的選擇,會在明天帶給你大大的收穫----只要,你別急著…..吃掉棉花糖!

棉花糖守則成功的真正祕訣

n 知道你想要什麼,而且隨時把終極目標放在心上,為了大棉花糖,要不顧一切地付出行動去達成,而不是狼吞虎嚥一路上隨處可見的迷你棉花糖。

n 真正長久的成功,是要付出耐心、毅力和堅持自己的目標。

n 能夠延遲享樂,並且面對各種人生中的失望挫折。

棉花糖計畫的六個步驟

n 你需要做些什麼改變?現在的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來停止吃棉花糖?你願意付出些什麼來改變?

n 你的強項和弱項是什麼?你需要改進的是什麼?你要怎麼做才能夠有最好的進步?

n 你的主要目標是什麼?找出五個主要目標,把它們寫下來。然後再寫下怎麼做才能達到這些目標。

n 你的計畫是什麼?把它寫下來。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目標,絕對沒辦法完成它。

n 你要怎麼做才能讓計畫付諸實行?你願意在今天、明天、下周、明年做些什麼,好讓你的目標完成?

n 毅力。不要放棄。

小結:延遲享樂 提前成功

n 成功與失敗的差別,並不光是努力工作的程度或是夠不夠聰明,而在於擁有「延遲享樂」的本事。

n「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可以獲得高度的成功,而一拿到棉花糖就吃掉的人,則是不斷地在累積債務,無論在工作還是收入上,都心存怨懟。但是,你不一定要這樣子!

n 決定未來是否成功的不是過去,而是你現在願不願意付出。今天你所做的選擇,會在明天帶給你大大的回饋——只要你別那麼急著吃掉棉花糖!

 

emily6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精采! 請用心觀賞!

觀看: 管道的故事.卡通片(立即版)或  管道的故事(快取版) 

  (單次性收入與持續性收入的不同)

管道的故事: 賣水與夢想

有二個年輕人一起挑水去城裡賣,一桶賣1,一天可以挑20桶賺20!

有一天,甲問:為什麼不挖一條水管到城裡,我們就不用辛苦的天天挑水了?

乙就回答說:如果我們去挖水管,就不能每天賺到20元了?

乙不同意,每天繼續去挑20桶水!甲就每天挑15桶水,然後自己去挖水管!

五年後,乙每天只能挑18桶水,每天賺18!甲已經挖通水管,只要打開水龍頭就可以賣水賺錢,重要的是他不用再辛苦挑水,每天賺到的錢遠超過20!

(一). 管道的故事一

(二). 管道的故事二

(三). 管道的故事三

(四). 管道的故事四

(五). 管道的故事五

(六). 管道的故事六

(七). 管道的故事七

(八). 管道的故事八

(九). 終極管道的故事

             閱後請能來個簡短的回應吧!

emily6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M型社會下的創業須知

面對即將轉變成為M型社會的台灣市場,還在沿用過往思維及策略的企業,勢必被淘汰。
創業族必須重新研析市場、重新定位、重新鎖定目標客群,才有機會在變化的市場亂流中,贏得勝出!

台灣即將成為M型社會!有錢人愈來愈有錢,中產階級卻逐漸向上下移動,而其中大多流向低收入的底層。這個現象,將使得消費結構丕變,與以往截然不同!

 所謂的M型社會,是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所提出的名詞。大前研一認為,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日本社會中富者憑藉著優勢條件,財富更加快速攀升;而隨著社會資源重新分配,中產階級因為失去了競爭力,而淪落到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在中間這塊快速消失下降,形成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階層的卻逐漸消失不見。形成像英文字母的M字型一樣。

走向M型社會消費市場結構與習性丕變

 而如果衡量台灣的整體社會與經濟結構現象,會發現發展過程與10年前的日本非常相似,在社會財富結構型態上也逐漸走向M型社會。

 在這之前的企業行銷人員,多半會將目標顧客鎖定在中產階級或高所得人士,原因無他,是因為中產階級的消費人口最多,而高所得階層的消費能力最強。但是在M型社會裡,中所得人口逐漸減少,轉而成為低所得人口的情形下,消費市場的結構已經轉變成為低所得的消費人口最多的型態。

 面對即將轉變的台灣市場,還在沿用過往思維及策略的企業,勢必被淘汰。創業族必須要重新研析市場、重新定位、重新鎖定目標客群,才有機會在變化的市場亂流中,贏得勝出!

 而在M型社會環境之下創業,創業族您必須具備何種認知與準備,才能夠抓住商機,贏得頭籌呢?

 筆者以為,創業族在擬定經營策略之前,必須先充分瞭解M型社會各個族群的消費能力與消費習性,才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正確的路線。

爭食商機 二大路線

 大前研一認為,在消費二極化的情形下,企業可以選擇的只剩下二條路。一條就是選擇高所得者做為顧客,但前提是企業必須要有能力徹底地走奢華路線。

 另一條路線,就是鎖定中、低階層的族群為目標顧客。大前研一認為,這個最廣大的族群要求的是「新奢華」產品,他們並不會吝嗇多付出一點價格,但期望得到高品質、好感覺與貼心服務的產品。因此企業必須打破低所得者等於便宜貨、低單價商品的迷思。

 立論的依據是對於日本社會的觀察與研究,日本大前研一的觀點用在台灣市場中適合嗎?

 筆者個人認為,畢竟台灣的環境與日本還有一段落差,雖然已經逼近這個趨勢,但是未必完全相同。全然套用大前研一的做法,而未因應台灣環境的特性加以修正,不免落入「盡信書,不如無書」弔詭之中。

社會新族群產生 充滿矛盾的消費行為

 就長期對消費市場行為的觀察,筆者認為,可以將台灣的消費者分為5個族群。

 其中,高所得的富者不在乎金錢,需要的是能夠彰顯身分與地位的產品。這一批消費者不相信「便宜又大碗」的好事會發生,反而深信價格貴的商品才會有好品質、好品味,注重所購買商品的品牌知名度、業者宣稱或標榜功能、商品外觀及造型所彰顯的品味。

 這個族群中,新晉升上來的新富階級或可稱為新貴階級,是消費能力最強的族群。因為在剛晉升的階段,還有許多物質生活尚未滿足,能夠彰顯或突顯「成功」的裝扮與配備必須添購,加上手中握有的財富太多就會有花錢的衝動。同時,因為頂著成功的光環而晉升,這個族群對自己的能力與未來最有信心。所謂初生之犢不怕虎,對於未來抱持著正面積極、充滿陽光的態度。有消費能力且有高度的消費意願。

 而低所得收入者的消費習性同樣地還必須再細分為二個族群,一個族群就是「新貧階層」,就是剛剛淪入低所得階層但是尚不自知或不肯承認的一群,心中還戀戀不忘購物所帶來的樂趣與滿足,雖然消費能力已經逐漸喪失,但是因為克制不了自己消費的蠢動,還是會偶爾消費。這個族群就是因為對物質充滿慾望,消費金額會超出自己的能力所及,才向下沉淪。而要在短期間內改變這種心態與行為習慣,並不容易。

M型社會的三大目標市場

 針對這樣的市場,創業族在鎖定目標客戶及做出市場定位時,可以有三大區塊可以選擇:

1. 高所得市場:以長期富人、新富階級為目標客戶。
2.
低所得市場:以長期窮人、新貧階級為目標客戶。
3.
中間所得市場:以中產階級、新富階級及新貧階級為目標客戶。

 而創業族針對這三大市場的該如何制定經營模式、競爭手段與行銷策略,礙於版面有限,且容下期分解。

撰文:邱建樺 

 

emily6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型社會來了!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86   作者:曠文琪

 

「歡迎來到新世界!」這是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最近送給台灣人的一句話:你別再以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還會回來,你可能已經從中產階級淪落到「下流會」而不自知……

 

九月底,財經報紙頭條出現斗大標題,英商渣打銀行宣布,以新台幣四百億元收購新竹商銀。緊接著, 十月四日 ,匯豐銀行、花旗銀行又爭相提供高價購併華僑銀行。

 

同一天傳出,大眾電信也將出售全數股權,交易金額超過新台幣七十億元,爭取卡位的外資包括麥格理、卡萊爾、新橋、高盛等。

 

不止金融、電信產業,在有線電視市場,過去一年,外資將行情炒高一倍,東森、台灣寬頻、中嘉等一一被外資收購。一波外資軍團正虎視眈眈的登陸台灣。

 

將鏡頭轉進房地產市場,最讓消費者震驚的是,剛結束的九二八房地產檔期,台北房價創十年新高,天母地區出現挑戰每坪八十萬元關卡的預售豪宅案,內湖區豪宅建案將挑戰每坪五十萬元。

 

一份「購屋痛苦指數」調查報告顯示,要進駐台北市( 三十五坪 預售屋),一般民眾平均需十八四年不吃不喝。

 

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新聞,其實代表的是台灣經濟與社會板塊的大變動,它正形成一波大海嘯。全球化的趨勢已席捲台灣,隨著購併案越多,人員被精簡的機會越大,更多中產階級將被淘汰,當浪潮落下,台灣的財富將被重新分配,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沒人躲得過。

 

當世界改變,你還是屬於台灣中間的一群人嗎?以下提供你三個自我檢視的問題:

一,房貸造成你很大的壓力嗎?

二,你不想結婚更不想養兒育女?

三,你為小孩未來的教育經費憂心?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說,如果其中有一個以上的答案是肯定的,代表你已經在這波浪潮中,被淘汰到中低階層而不自知。

 

 

九月,《商業周刊》採訪小組飛往日本專訪大前研一。看完我們帶來台灣二十年來可支配所得的成長數字後,他送給台灣的第一句話是:「歡迎來到新世界!(Welcome to the new world!)」他說,在這個新世界當中,「你的薪水最高峰,平均是在四十歲左右,過了這個尖峰,便鮮有機會升官或加薪。你也別再以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還會回來。」

emily6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世紀最有可能被淘汰的職務

 

根據Harment Management的資料中,淺談本世紀最有可能被淘汰的職務:

 

【首先,將遭淘汰的是技術含量偏低的高薪職位者。】

如:人事經理、行政經理、高級秘書等。

這類職務的工作內涵不太豐富,其高薪水準是前些年泡沫經濟的產物,也是前些年人才市場上人才總量偏少的緣故造成的。

【其次,是重複性較高的工作。】

一些工作看似複雜,但其實只需學上幾年,就能靠老本進行簡單的重複勞動。譬如某銀行裡從事結匯,存放款等辦事的人員,實際上這類工作十年經驗與三年經驗幾乎是差不多的,後七年完全是重複勞動。

 

第三,是僅掌握單一技能的高薪者。】

目前只有一專多能者(一個主要專長+很多副專長)方能追逐高薪,而僅有一技之長者如電腦程式師、翻譯等職位的高薪者,要保持其高薪收入已是岌岌可危,除非他們緊跟時代步伐,抓準時代脈動,不斷強化自身技能。

 

【第四,是電腦化後,複雜性、風險度、工作難度和大大降低的高薪職位。】

如某些財務經理、生產經理、倉儲經理、品保經理等職位原本很複雜的一道道工作成現在開始被電腦的一個個模塊過程所逐步替代。

 

【第五,是技術含量較高的新技術領域中掌握落後技術的高薪人員。】

舉例說,靠PC成為電腦人才的高薪收入者,未來若無法進入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領域IBMAS400P9000等大型機的新穎技術,最後只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新定義的薪酬價值觀】

傳統的學歷、背景、努力、能力等薪酬榜準,已逐漸被職能專才及智慧資產所替代,誰能改變市場生態,贏得勝利,他就是價值的代表。

人力資源主管常常在召募新人時,會碰到一個實際又矛盾的問題--要以什麼價值標準來用人呢?

在候選名單中,往往有些人能力就是強,潛力就是好,可惜,薪水太貴,年資又太淺,找進來準會「壓死」現職的同仁。 在許多的考慮與妥協下,用人又回歸過去傳統的價值標準:高一點的學歷,久一點的專業背景,只為了維持眼睛看得見的公平,只為了在部門內,讓現職員工能心服口服。

在這樣重重的考慮與妥協下,往往我們放棄了最好的人選,因為,價碼太貴,內部無法建立所謂「公平原則」;因為,資歷太淺,擔心新人壓過老人,打擊士氣。

 

【你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圓山大飯店前總經理嚴長壽被工會公投罷免下台,其中一個原因是:工會不滿他削減員工福利,卻高薪聘請兩位副總或執行副總進駐公司。 從員工的眼光看來,這些領高薪的,或許只會打打高爾夫球,只會交際、應酬,而真正替顧客提供服務的是他們這群實際的執行者,而不是那些坐領高薪的人,在薪資的分配上,是不公平的。

這話說來,似有幾分道理,但從薪酬的角度來看,卻是錯誤的,因為薪酬的標準應該建立在真正的價值上。

一個侍者為飯店服務役勞,假設他盡忠職守,作好每個侍者應有的職務動作與提供相對滿意的服務,為飯店帶來的實際價值是每月六萬元,為了犒賞他,飯店每月給予侍者五萬五千元薪酬。而被認為坐領高薪的副總成執行副總,或許打高爾夫球,或許交際應酬,但他帶來的市場與價值,可能是每月一千萬、兩千萬,那你覺得公司要怎麼犒賞他們呢?也是五萬五千元嗎?從甚麼價值觀點上,才是真正的公平呢?

 

【職能專才決定你的薪酬 】

吃大鍋飯?或每人分一瓢羹的薪酬觀念?

這些在現今的環境裡,已漸漸離我們遠去。

舉一個有趣的例子來看。假設名節目主持人AB,就主持能力來講,或許相當,就長相來講,也算相當;但兩個人的主持價碼,卻相差懸殊,可能A一集主持費一百萬,而B卻只有六萬。其實他們的差異,就影視版的說法是知名度及卡司價碼不同;就薪酬觀念是職能專才基(Competence-Based)不同。

經濟學的觀點說:「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著市場。」 若你的薪酬價碼是五萬元,只要有公司也願意用五萬元聘請你,你們就銀貨兩訖--成交;若你覺得你有五萬元的價碼,但沒有公司願意以此價碼延聘你,你就會在一次、兩次、三次的面談中,把自己的價值妥協至別人可以接受的價位,直到成交為止。

若員工的價值已超過公司能給予的價碼,自然地,他會找到符合他薪資期望的公司,然後跳槽。

 

【智慧資產取代學歷背景】

有一個薪資的觀念叫薪酬公平論(Equity Theory),每個人在市場的價值,好似一個銅板的兩面,一面是你的學歷、背景、努力、能力等;另一面則是你的薪資價值。

若銅板的一面重於另一面,市場就會藉著自然淘汰或自然流失,來改變這兩造差異。薪酬公平論在環境的變遷與市場競爭下,傳統一面的學歷、背景、努力、能力等等,可能要被職能專才(Competence )及智慧資產( Intellectual Capital)所代替。

誰能改變市場生態,贏得勝利,他就是價值的代表。許多人覺得他在公司的價值是「從年輕到現在,這麼多年來,我把青春都奉獻在此,所以公司應該犒賞我」。

就情感上來說,是的;但若員工二十年前的工作價值和二十年後的工作價值是一樣的,為什麼公司要付兩倍的成本去養一個只要一倍薪水的員工?只因為這個員工沒有成長?

個人的薪資標準應該建立在自由市場的價值上。若你在某公司得十萬元薪水,但你辭職後,只能找到四萬元的工作,這差額代表你用你的年資與忠誠度換來的。

公司經營狀況好的時候,你或許能生存;公司一旦遇到危機,你將是優先被考慮資遣的對象。那時,你怨天尤人,覺得時不我予,可能都為時已晚。你對公司的價值,是否是可攜帶的價值(Portable Value)?這是每個現代員工應仔細去思量的;再被僱用的能力 (Employability),考驗著職場的芸芸眾生。

 

【懂得運用知識才是真正贏家】

聖經裡有一個絕妙比喻:主人要往外國去,就叫僕人來,把家業「按個人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人五千,一個人兩千,一個人一千。領五千的僕人隨即拿錢去作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領兩千的僕人,也照樣賺了兩千;領一千的僕人則把銀子埋藏在地裡。過了些時日,主人回來和他們算帳。領五千、兩千的僕人,因為為主人增加了財富,受到主人的款待又加派任務。那領一千的僕人則遭主人責罵:「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就是把銀子放給兌換銀兩的人,亦可連本帶利收回。」主子便把 一千兩 銀子奪回,給了那原先 五千兩 銀子的僕人。每個人的價值,有如此例中的五千、兩千、一千,你是哪一種呢?

 

【你的附加價值(Value Added)在哪裡呢?】

工業時代,創造機器大量生產,擁有資金、設備,是有形的財富;在資訊網際網路化、組織扁平化的今天,資訊和知識成為競爭利器。 誰能改變現有的工作流程,不斷地創新,發明更具爆發力的產品,才能為組織帶來競爭力,帶來利潤。或許你從某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就非常地自滿,但今天所有的學歷、背景僅是謀職的敲門磚,猶如五千、兩千、一千的才幹,真正的職場贏家,是那些學習能力絕佳,知道如何取得知識、儲存知識、善用知識並創造奇蹟的人。

 

emily6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