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蛋白尿現象 尿尿竟像啤酒

自由 更新日期:2008/09/21 04:09
 

文/楊松昇

尿是腎臟健康的晴雨計,若小便泡泡突然增加且難以消失時,表示健康可能有了變化。

成人的泌尿系統在正常狀況下,每天約排出100至150毫克的蛋白質。因為有了這些蛋白質(又稱尿蛋白),就好像在水中加入一些生蛋白一樣,正常小便亦可能會有些許泡泡產生。水喝的越少,小便變濃,泡泡亦會更加明顯。

若每天排出的尿蛋白超過150毫克(此時便可稱有蛋白尿現象)是否一定代表是異常呢?這也倒不一定。

蛋白尿之成因:

◎泌尿道造成的蛋白尿:

當泌尿道有感染發炎時,病患會有頻尿、小便灼熱或腰痛、發燒等症狀產生。此時,尿液檢查除了發現有白血球外,亦會有微量蛋白尿反應的可能。

這是因為下水道上皮細胞於發炎時會分泌黏蛋白所造成,只要治好發炎便可使蛋白尿消失。

◎腎臟造成的蛋白尿:

可分為功能性蛋白尿及病理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多為間斷或一過性,且多為輕度蛋白尿。常見於發燒、運動、嚴重情緒變化(如大怒後)、氣候及冷熱變化(如冷水浴或泡澡後)、經期、分娩、及心功能不全患者等。

這些原因去除後,蛋白尿可自行消失,不會造成身體或腎臟不良的影響。

另外,還有一種稱為站立性蛋白尿,常見於年輕女性,通常是由於站立時腎臟下降壓迫腎靜脈的結果。

這類患者每天尿蛋白不會超出 1000毫克,可以利用在平躺8小時後,一大清早收集的小便及白天活動時所收集到的小便,來比較所含的尿蛋白量以獲得診斷。

●病理性蛋白尿為持續性。根據尿蛋白來源可分為,腎絲球性蛋白、腎小管性蛋白及溢出性蛋白尿。

(1)會引起腎絲球性蛋白疾病的共通特點為,因為發炎或非發炎反應造成腎絲球基底膜受損,無法防止大分子結構物質被過濾,造成血中白蛋白從小便流失,而引起以白蛋白為主的蛋白尿。

腎絲球性蛋白尿多見於原發性急、慢腎絲球病變,如微小腎病變、膜性腎病變、膜增殖性腎絲球腎炎、局部節段硬化性腎絲球腎炎等;或繼發性腎絲球腎炎,如糖尿病腎病變、狼瘡 性腎炎、腎臟類澱粉沉積病、藥物、感染、蛇毒、蜂毒引發之腎病變等。如果每天尿蛋白流失超過3.5克,亦可併發血中白蛋白降低、水腫及高血脂症,又稱為腎病症候群。

(2)若是因為腎小管及腎間質組織病變為主的蛋白尿,稱為腎小管性蛋白蛋白尿。可見於Fanconi’s症候群、威廉氏疾病、慢性鉀離子缺乏症、急性腎衰竭、重金屬中毒、止痛藥或中藥腎病變等。此類蛋白尿每天尿蛋白流失鮮少超過3.5克。

(3)溢出性蛋白尿是由於病理狀態下,血液中某些小分子蛋白大量增加,且超過了腎小管重吸收及分解功能而進入小便當中。多見於多發性骨髓瘤、輕鏈或重鏈疾病、巨球蛋白血症或嚴重擠壓傷等疾病。

若能養成每天觀察起床後第一泡小便的變化,便可以儘早發現腎臟的病變。早期檢查、早期預防、早期治療。

(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醫師小叮嚀

用試紙不如驗尿來得準

一般醫院目前所使用的試紙尿蛋白測驗法,主要是與白蛋白產生交互反應的一種半定量測驗:

●陰性反應(-),代表尿蛋白濃度小於10 毫克/公合(mg/dl)。

●微量反應(+/-),代表濃度介於15至30毫克/公合。

●強烈反應(4+),則代表濃度大於 2000毫克/公合。

但此種檢驗方式並不能完全反映出蛋白尿的真實狀況。

當尿蛋白量固定時,其濃度會因為當日水分攝取多寡影響小便水分排出量而有所變化,進而影響試紙所測得的反應強度;所以試紙測驗法並不適合用來追蹤尿蛋白嚴重程度的變化。

另一方面,若患者尿蛋白的組成不是以白蛋白為主時,可能會有偽陰性報告發生。

因此,應以收集24小時小便測量尿蛋白總量,或以單次小便中尿蛋白與肌酸酐比值來預估24小時尿蛋白總量為宜,並可藉由尿蛋白電泳分析確定尿蛋白種類。 (文/楊松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ily6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